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奔走相告,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传统节日要
四月初,清明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始于周朝。周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根据“土圭”测日影法,经过精密的推算,确立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故事。
传说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坏人的陷害,在外逃亡。
一天,重耳又累又饿,走着走着便晕了过去,附近荒无人烟,什么吃的也没有,这可急坏了跟随重耳一起逃亡的臣子们。
就在众臣子面面相觑的时候,有个叫介子推的臣子走了出来,忍痛在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肉煮汤给重耳喝,这才让重耳苏醒过来。
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忆苦思甜,他想起了当年在外逃亡的悲痛往事,就赏赐了当年跟随自己逃亡的大臣,却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
多年后,他突然想起此事,心里十分愧疚,他赶忙派人去请介子推,要封他做大官。
但介子推并不想做官,就背着年迈的老母亲去绵山生活。
晋文公又派人去绵山找介子推,可绵山那么大,哪里找得到?
就在晋文公犯难时,有个臣子提议,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自己出来。
就这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可还是没有发现介子推的影子。
最后,待火熄灭,晋文公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面发现了烧焦的介子推母子。
介子推难过极了,他将介子推母子埋葬在这棵烧焦的柳树旁,下令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不准人们生火做饭,只能吃寒凉的食物,以此来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来到柳树旁祭拜介子推,惊奇地发现这棵烧焦的柳树活了过来,长出了嫩绿的枝芽,晋文公便折了一支柳枝插在了头上,给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后来,因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离得太近,渐渐的就变成了一个节日——清明节。
而清明扫墓、祭拜祖先、折柳插柳的习俗也随之流传了下来。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原先,扫墓就是祭拜的人把祖先的坟墓打扫干净,除一除坟头上的杂草,摆放贡品,燃烧纸钱。在很多地方,清明节过后,谁家祖先的坟墓上还有杂草,就说明他家后代不旺盛,无人给打扫,或者视为不孝。
后来,扫墓祭祖的习俗也由原来的铲除杂草、摆放供品、焚香祈愿、燃烧纸钱这些习俗,部分的改为敬献鲜花,变得更为环保和人文情怀。
2.踏青
在古代,妇女和未出嫁的黄花大闺女是不能轻易出门的,清明则是难得踏青时机,青年男女可借此机会出外出游玩。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伴着泥土的清香和嫩芽的芬芳,在山野间游玩,也是别有一番意境。
3.放风筝
放风筝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运动和习俗,它不止是一种休闲运动,而且还有另一层意思。
在古代,放风筝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当有人生病或处于逆境时,就可以将他的疾病和不顺心的事情写在风筝上,将风筝飞至高处并把线剪断,象征着疾病和逆境就会随着风筝一样远走高飞。
4.蹴鞠
足球的前身就是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最为繁荣流行(高俅就是宋朝著名蹴鞠大师),清代逐渐式微。玩蹴鞠可以锻炼身体,也是清明节的习俗。
5.荡秋千
秋千古时叫做“千秋”,春秋时期由齐恒公从北方的山戎传入中原,在汉代以后才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和民间游戏。
秋千刚开始一根绳子,手抓绳结而荡,既能强身健体又富有游戏乐趣,后来为了方便妇女儿童游玩改为上悬两根绳子,下面连接木板,即现代秋千的雏形。
6.斗鸡
在我国的古代,清明时节非常的流行斗鸡,斗鸡的时间是从清明开始一直到夏至才结束。
斗鸡的最早记载是春秋时期的《左传》,唐代的斗鸡风气最盛,即便是现在很多地方也会在清明时节开始斗鸡。
清明节,寄哀思。
人间四月芬菲始,梨花风起正清明。
奔走相告,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传统节日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