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节日清明的来源与习俗

发布时间:2020-11-13 22:14:25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有效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清明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天,通常为4月4日—6日之中的一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中国传统节日。自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另一说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演变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但是,和别的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节前面还排了两个节日:一个是上巳节(三月三,通常在公历三月底),是一个男女交往、谈情说爱的节日;另一个是寒食节(三天,最后一天不是和清明重叠,就是在清明前一日),是真正意义上扫墓祭祀、不开火灶的节日。

可是后来,随着以朱熹为首的儒学派登场,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之后,清明假期就变成三天了。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年12月7日,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年,又改为三天。

清明习俗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清明祭奠,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插柳,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此外。放风筝、荡秋千、吃青团、蚕花会、蹴鞠、斗鸡等也是清明重要的民俗活动。祖国大地四方风俗也不尽相同,比如贵州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文学记录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清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到与清明相关的文学作品,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上面这首杜牧的《清明》。还有引领千年诗词游戏”飞花令“出处的《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fsxg/13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