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基本简介 >> 国学清明为什么清明节总在4月5日左右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网友疑问
今年清明节是4月5日,我记得去年也是4月5日,这清明节不是应该跟中秋节一样,是农历的吗?每年公历的日子应该差很远才对吧。
随着清明节将至,
很多网友产生了以上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关键得先弄清楚,中国的农历其实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民俗节日。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中阳历的部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位置来划分的,因此每个节气在每年的日期变动不大。”
阴历与阳历、公历与农历的关系
公历=阳历
我们常说的历法,其实是基于天文观测来制订的,当然在历法中还包含着大量人为约定的因素。目前我们官方使用的历法是公历,它是一种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订的历法。出于方便的考虑,如今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通行的都是这部历法,所以大家在出国旅行的时候完全不必为此担忧。
借助天文观测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约为.天。但公历约定一年的长度是天,这每年多出的不到0.25天,则会积累为四年后多出的一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闰年的2月29日。
阴历
有了阳历自然还有阴历,阴历是以月亮周期为基础制订的历法。从地球上看,月球运行一个周期是一个朔望月,即从这次满月到下次满月的时间,它的平均长度约为29.天。如果一年有十二个月,那么用月亮周期算下来一年只有天。阴历其实只在阿拉伯等少数地区使用。
农历
我们中国常说的农历属于什么呢?其实农历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在农历中,既要考虑朔望月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要考虑到太阳回归年的周期,因此在农历中除了闰日之外还会经常出现闰月。
在人类上万年的生产生活中,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简单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以太阳周期为基础,将一年的.天平均分成24份,每隔15天左右就是一个节气。它将太阳的运行规律与地上的万物生长节律相联系,体现出我们祖先非凡的生存智慧。
清明节,是一年之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因为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因此在公历中它的日子基本是固定的,总是在每年的4月5日(也偶尔出现在4日或者6日)。而其它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等,则都是以农历为基础的节日,它们的公历日期自然就不固定啦。
看完了科普,让我们再来看看
和清明有关的国学小知识
清明的历史
清明是和煦春日的第五个节气,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最早只指称节气,后来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加入了扫墓、踏青等等习俗,成为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的由来
在中国的典故中,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清明的地位
清明节从唐朝开始被正式列入“五礼”,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在唐玄宗时代,寒食和清明节一起放四天假;到了李适时期,假期延长到七天。东汉的寒食节,是一百零五天,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到东汉末年,取消了寒食节。
宋朝延续了唐朝寒食、清明放七天的制度,不过气氛,却完全不同。郊外的祭祀过后,人们席地而坐,男人们推杯换盏,兴致所至,还时不时要吟诗作赋,而女人们则嬉笑玩闹,采花弄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天的热闹场景。
到了明朝,朱元璋大大缩减了假期,只有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诞辰。朱元璋死后,全年加起来有五十多天假期,但是寒食和清明节,从此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序列。清朝建国后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是民间风俗早已形成,到了这一天,人们还是会去郊外扫墓,春游,并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因为今年疫情的特殊性
国家倡议停止清明聚众祭扫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云祭祀
对祖先进行缅怀和思念
他们的在天之灵肯定会理解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