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古代人如何过清明节

发布时间:2020-11-1 22:18:35   点击数: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明节的历史悠久,那么古代人如何过清明节?

古代清明节处于寒食节的后一天,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即天下禁火、只吃冷食,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融合扫墓、踏青等习俗,且尤以扫墓为重。

古人扫墓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最盛,据《汉书》记载,西汉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通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上坟扫墓等仪式也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彼时诗人们关于这几天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

后来,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而后,寒食与清明就渐渐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古时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明,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另外,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同过,而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暖身,这也是清明饮酒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时代更替,在宋朝时,清明饮酒开始与郊游相关。那时,每至清明,人们常常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春游,名曰踏青。

古人踏青

时至今日,虽然清明节在更大意义上已成为一个全民休假、娱乐的节日,踏青、出游成为了更大的趋势,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祭奠。

清明节,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随着社会发展,清明节是更多在外漂泊之人的一个心灵归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bjj/130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