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清明扫墓,跟娃聊聊生与死

发布时间:2016-10-14 21:10:07   点击数:
清明扫墓,跟娃聊聊生与死

千龙网综合报道清明将至,准备带孩子一起为去世的亲人扫墓?那么,你是否准备好了,面对懵懂好奇的孩子,如何解释“死亡”这件事?死亡,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面对孩子,成人又该如何讲述生与死?

中国孩子缺乏“死亡教育”

“死亡”在孩子们心中是什么概念?家长们又是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的?记者随机采访了80多名幼儿、小学生及部分家长。七成孩子能模糊说出清明节的大概意义,对“扫墓”和“踏青”,大部分孩子更期待后者。

关于死亡,孩子们的说法各有不同:

“什么是死亡?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想就跟《植物大战僵尸》一样,要去打仗吧。”

“死亡就是……就是像马航一样,飞着飞着人就不见了。”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死亡应该就像雷锋、孙络络一样,肉体没了,灵魂还在。”

“死了就会变成星星了。”

“人死了我们就看不见他了,但他还能在天上看见我们。”

“死了就是搬到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里头没阳光,很孤单很寂寞。”

家长们大多相当避讳“死”字,他们这样“美化”死亡:

“灵魂想要离开肉体,回到天空中去”

“‘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

“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就是另外一个国度去了,去了之后,就不能回来了。”

“XX(去世的人)享福去了。”

绝大多数孩子坦言父母一般不让他们提关于死亡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更多是来自影视作品和书籍,以及在学校接受的一些关于爱国英烈的主题教育。50位家长中,有8成都怕犯忌,在孩子面前不提“死”字,孩子逼问,才委婉地“美化”一下,匆匆带过。

在中国,受自古以来的传统风俗影响,“死”成为一个遭人避讳的字眼。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人们会下意识地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想把灾难、恐怖、黑暗等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避免他受伤害。

其实,最好的保护,是家人亲口告诉孩子坏消息,并教他如何直面现实。美国家长便是如此,他们会让孩子从小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让孩子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更有意义的事来提升生命质量。

对于死亡,孩子们懵懵懂懂

每个人对待死亡都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是一样。但是,孩子们年纪太小,本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其实,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才会对死亡焦虑。

孩子们对死亡充满疑问

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只要是说到“死”这个字就会大哭不止,是怎么回事?比如她问小白兔有心跳吗?如果回答:要跳呀,心脏不跳动的话,就会死的。她马上大哭不止,哄也哄不好。专家表示,可能是孩子很喜欢的人“走”了,孩子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而家长也没有及时给与正确的心理辅导,所以,一听到这个字就很恐惧。

孩子们总会遇到死老病死

生老病死,孩子总会遇到,比如,大地震的时候,他们也会问:他们去哪里了呢?孩子的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

果果妈说,果果两岁时,爷爷过世,她没什么焦虑。现在问她爷爷呢,她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我就给她说,爷爷已经在地球上活了很多年了,他很累了,现在离开我们,离开地球,到了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他的地方,爷爷在那里很开心,有很多新鲜的事情要做,就像我们想去其他地方旅游一样,爷爷现在也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旅游。果果很喜欢旅游,这样给她说估计她就明白了。”

幼儿在2—3岁时已对死亡有模糊认识

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表明,幼儿早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们一直得不到关于死亡的正确信息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干预,那么当他们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威胁。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不回避、惊慌,更不撒谎

面对孩子提出死亡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慌不择言地应对,或一味地回避。欺骗的方式更不足取,那是传递焦虑的途径。死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否认或逃避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引起孩子不恰当的想像。只有当孩子正确地理解了死亡之后,才能尊重生命。

要避免将两种极端的态度传达给孩子,一种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一种是不用怕死。

从动物的世界里初识生命

孩子很容易对小动物产生感情,因此在两岁左右,就可以为喜欢动物的小孩引进关于生命的探索。比如一套关于生命教育的书是《动物宝宝成长写真》。从孩子最熟悉的动物,如猫咪和小狗,开始读起。这套书籍用鲜活的照片描绘了小动物从孕育到出生、从出生到长大的整个生命历程。

在每个动物介绍的最后,会有一页集合了动物全生命过程不同时期的照片,围成一个圆圈,然后读着“生命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看着一个个不同生命的历程,一遍又一遍读着这个句子,它让我和孩子进入生命的本质。

在植物的历程里发现价值

孩子三岁时,我们有更多时间携手在大自然里遨游,植物为孩子打开另一扇五彩缤纷的门。《一粒种子的旅行》、《一片叶子落下来》、《彩虹色的花》等书成为我们生命教育的主旋律。在植物的轮回里,我们看到每个生命的独一无二,看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有多辉煌有多曲折,生命的本身朴质无华,却珍贵迷人。

与绘本故事一起直面死亡

在动植物的世界里体验和理解了生命传承的意义之后,五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能够接受更多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这时家长可以放心地开始选择更具体的生命故事,比如《象老爹》、《獾的礼物》等动物拟人的故事,开始与孩子一起接纳生病、死亡等话题。

然后,我们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去阅读人的生命故事:《满月》、《荷灯照夜人》、《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再见了,艾玛奶奶》等等,在亲子的温暖共读中,我们可以更有力量去接纳生命赋予我们的真理。

给孩子留点时间让他渐渐领悟

医院儿童保健科科长朱晓华说,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家长要注意引导,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孩子的心智没有发育成熟,不会一下子就理解和接受生老病死的过程,所以要一步步地教育和引导。

“以这个孩子为例,他一直被爷爷奶奶照顾,以前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奶奶生病住院的情况,这次奶奶住院就是一个应激刺激,家长要一点点加以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步认识这个事实。”

朱晓华认为,三代人所处的不同阶段,正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切入点。“孩子处在儿童期,爸爸处在壮年期,爷爷奶奶处在老年期,刚好是人生的三个阶段,爸爸可以以此为例,让孩子去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

另外,朱晓华认为家长不必急于在短时期内就让孩子完成对生命的认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治疗师,它不但会让孩子渐渐明白生命的过程,也会逐渐淡化这个应激刺激带来的反应”。

“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在教育孩子认识和接受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可以灌输给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的观念,教育他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不同的事件,教育方式不同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要面对的死亡事件也不少,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死亡事件,家长应该怎么跟孩子说呢?

●亲人去世时:要进行适度的解释

如果家中有亲人去世,家长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能自控,需要时间调整才能跟孩子说这件事,而恰好孩子又问起这件事,那就要进行适度的解释,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想谈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他有错而是因为自己的心情难过,只有解释及时而得当才能不使孩子产生疑惑。

●宠物死去时:举办简短的“葬礼”

宠物死去时,家长进行简单明了地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心中的感受更重要。孩子有权拥有一个表达伤心的机会,可以给宠物举办一个简短的“葬礼”,借助这个仪式,孩子不仅可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还有利于他以后处理此类事件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看到死亡报道时:借机进行死亡教育

孩子对死亡的意识远比大人想象的要来的早,家长可以用严肃的语言和孩子进行解释。学校也可以借助社会突发事件进行死亡教育,教学生如何应对突发情况,让他们深切地感到生命的珍贵。

不同年龄的孩子,运用方式也不同

●3岁以下的孩子

在早期教育中,3岁以下的孩子,思维局限于他能看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范围,他就不会再







































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jrly/15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