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礼仪 >>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戴柳
【导语】:祭祀是清明节中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传统的祭祀需要用到很多祭祀用品,不清楚的朋友赶紧看看吧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插柳
按长期形清明节是否免费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祀用品有哪些?清明扫墓,时来已久,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也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一是祭奠我们的祖先,二是言传身教,教育我们下一代,记住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不要忘记先人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那清明祭祀用品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和大家说说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有关清明节的诗句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
扫墓
近人杨韫华《山塘擢歌》:“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2015清明节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清明节几月几日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2015年清明节是哪天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清明祭祀用品:香、烛、纸钱、鲜花、净水、果品、素食、糕点、鞭炮、扫帚
清明节传统习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清明节农历几月几日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用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清明节的诗句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2015年清明节天气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白癜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