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节日起源 >> 在家一起学食育民俗篇清明,是礼俗文化
食育微课堂
在家一起学食育|民俗篇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事谚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历书》
清明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节气是“天时”,是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真正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
清明|节气特点“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随着历史发展,清明节还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些习俗。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时至清明,气候暖和,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节俗传统清明节俗丰富,可归纳为两大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清明祭祀重在祭扫过程的严肃与真诚,我们利用清明时节,追思先辈业绩,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保持对先人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尊重之心和缅怀之情,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感恩文化的培养。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要告诉孩子们清明节的特殊意义,也是给孩子们培养一个理性、冷静思考人生的习惯。踏青游春,珍重生命
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节俗,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即: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斗蛋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插柳或戴柳,则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清明尝春|时令饮食中国人重视时令养生,清明的时令饮食有寒食燕、清团、清明饭、野菜饼等,这些餐食的原料来源于中草药,古人们认为清明时节,食用这些应季食材可清凉解毒,驱邪保健。
时令饮食中,还要提一提清明茶。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嫩芽,它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香气四溢,味道醇厚,清明茶是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佳品,“新火试新茶”就曾是古代最流行的时尚。
▲宋代刘松年的《煮茶图》。图/网络清明|吃什么?》》古代人们的吃“清明”清明美食古来有之,古人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创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麦草捣汁和糯米做青粉团,乌桕汁染乌饭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作寒食食品。
清明节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都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各地流传的清明饮食山西——子推馍、子推燕山西是寒食节的发源地,有吃“寒食”的习惯,清明节前后要蒸“子推馍”“子推燕”等,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传,这些馍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来馈赠亲友。
江南--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也是江南一带人们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因此青团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闽东--乌稔饭
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总结:
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
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节日。我们需要正确的告诉孩子们传统节令、民俗的意义,传承清明所蕴蓄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参考资料:
①“我们的节日”丨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