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为啥会有清明节人为啥会死关于清明的问题,
文/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
今天4点13分,迎来了年的清明节气,而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而得名,而过了这一天,墙头风急数枝空,满溪红片向东流,就该慢慢进入夏季了。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到了之后,咱们都能美美的放上三天假,到郊外游玩一番,可是,如果宝宝们问起,“为何有清明节,为何人要死......”时,家长们该如何作答才好呢?
宝姨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内容,希望对宝亲们有用哦!
为啥会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它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则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在汉代时期,曾也被称为禁烟节,这一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古时,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大概是从唐代开始,由于清明上坟时,人们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也能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所以,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到宋元时期,这个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就逐步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现在,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外,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
这一天,人们在给先人扫墓的同时,也可以从事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这一天不是只有怀念先人的感伤,也应该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人为啥会死呢?
这不,清明节来了,咱们不少人都要去给先人上坟,可如果小宝冷不丁来一句,爸爸(妈妈),里面的人是谁啊?他为什么要躺在里面,他怎么了?这时,你该如何回答呢?
宝姨认为,释然面对孩子的疑问比回避要好很多。
这是因为有心理专家称,宝宝从3岁左右起,特别是五六岁时,就可能对“死亡”这个词产生兴趣。
最初,他们听到“死亡”只是一个词汇,而不会有难过的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识,而这时,如果家长对这个话题敏感、忌讳、禁止谈论时,他们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
如何给孩子解释呢?宝姨认为,对一两岁的宝宝,可以选择“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了”,“到天堂去了,那里有花儿、永远也不会感觉到冷”等说辞来解释死亡。
但是,对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上学的宝宝,这样做,以后宝宝很可能较难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所以,家长应该用委婉的语气,将死亡的事实告诉宝宝,只是,这期间,不要把过度悲伤的情绪传染给宝宝,也不要把天堂太美化了,如果把天堂说得太好了,说不定孩子会向往去天堂,反而收到反效果。
能不能说清明节快乐?
据北京民俗协会的专家介绍,清明节的特点是把春天勃勃生机充分表现出来,扫墓祭祖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则让人们动了起来。
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都是为了让大家快乐度过清明节,所以,清明节快乐没问题。
清明的习俗有哪些?
祭扫: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品读清明
过节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像的。
节选自《过节》/叶圣陶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小长假在这一天开启,希望宝亲带着宝宝出门时,要注意安全,吃好玩好,一路平安哦!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和公号转载
统筹/宗雷编辑/王国哲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