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相关传说 >> 清明祭祖佛弟子如何超度祖先,冥阳两利
清明时节,当许多人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亲人、友人,顶礼膜拜之时。当许多人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棵新枝,植一腔缅怀之时。你的心是否得到洗礼?你是否从不舍,哀怨,惆怅,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后的第天,一开始与扫墓祭祖无关。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没有墓,只有贵族才享有墓。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
扫墓又与寒食节有关。“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唐玄宗则把“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但是后来寒食节那天严禁烟火,因此扫墓祭祖便推迟至与寒食相距一两天时间的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于是清明扫墓祭祖便成为了传统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清明节,对佛弟子而言,是带着感恩之心推广孝道的好机会。清明节在今天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我们追宗思源,不忘自己的先祖,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我们于清明节所做的纪念,要祈愿“先祖为主的六道所有一切如母有情众生,能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得到佛的果位,我们来念经、做功德”,这样对他们而言收获就很大。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做功德是很有限的,如果是以众生的名义来做功德,功德就会很大。
清明祭祖扫墓已成为缅怀先人,纪念祖先的一种淳朴民风与固定风俗,是尽孝道的善好教育,其精神是提倡孝道,不忘根本,承担责任,从而培养子孙后代的孝敬心和感恩心,使心行都能与善相应。“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清明祭祖冥阳两利■表达感恩孝心
清明祭祖,首先是表达感恩孝心。知道感恩,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谓“羊跪乳、鸦反哺”,那是动物的生理本能。人们以此作比喻,意在说明动物尚且感恩,何况人乎?我从哪里来?是天地父母祖上的恩德。常说儿不嫌娘丑,因为再丑也是娘。没有爹娘那是孙悟空,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在清明节祭祖,追忆祖辈和先人,既是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报答祖先的恩情,也是在告诫子子孙孙永远不要忘记祖先的根,才能成就今日的我们。
■传统文化
其次,清明期间祭祖是在继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自古代以来,中国每个地区都会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祭祖,把孝发扬光大。但不管是何种方式,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传承中华孝道!
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清明节都要祭祀先人、慎终追远,传承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于一个家族来说,追忆祖辈和先人,是家风使然;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保佑家族兴旺
清明祭祖,能保佑家族世代兴旺、延续子孙香火。家族的兴衰、贫富、忧喜等一切,不仅仅是跟我们自己的命运有关,祖上有没有积累福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在祭祖所做的事情,在缅怀祖先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和子孙添福报。你在祭祖的时候尽孝了,今后的路也就顺了。
所以,清明祭祖,就等于向祖上作人生汇报。年年如此,心灵就会得到不断净化。祖德的传承,家庭的兴旺,在祭祀的文化中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其社会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如何有效祭祖
才能真正实现其实际意义?
■祭祖地点
在祖先的坟前,或供奉的牌位前。
■祭祖流程
第一步,供养:香、灯烛、水果、鲜花、糕饼(勿用荤食、烟酒)。
第二步,礼拜:1、感恩祖宗恩德,感恩父母养育;2、忏悔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3、发愿以后做得更好,改变缺点,发扬优点。
第三步,诵经:《心经》、念佛、念咒若干,若时间允许最好诵读《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一遍。
第四步,汇报:向祖宗汇报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各自跪下陈述,集体祭祖的,可在心里默述。
第五步,祈求:向祖宗表达自己的心愿(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希望达成什么目标),请求祖宗成就。
第六步,回向:可放置室外念佛机,祈愿天下父母,亡者往生极乐世界,生者健康长寿,超度祖先、冥阳两利!
▲扫码进入
在线供灯祭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