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花木文化琐谈之92一组民谚读杨柳浅谈

发布时间:2024/3/15 14:28:31   点击数:

檐前插杨柳,农夫休望晴。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来生变猪狗。

清明不插柳,死后不如狗。

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

这是一组关于清明节插柳民俗的民谚。笔者试图借助这一组民谚来引出关于杨柳文化的话题。如此形式可能让花木文化琐谈的文章更有一些可读性,更有一些研究价值。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作为春的使者,柳树最早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也最早给人们送来吉祥如意的喜讯,所以柳树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有人把柳、迎春花、蜡梅称为春姑娘的“贴身三闺蜜”,看来不无道理的。

柳,也叫杨柳。本来笔者以为是杨柳的合称,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包括杨树的。查阅一些资料,古代确有记载,南方称杨柳,北方称柳,而不是杨与柳合称,至于另外意义上的如同“松柏”一般的合称,却是另一回事。杨柳在古代作为吉祥物又称瑞柳。我国栽柳历史悠久,《诗经》中多处记载。民间传说中南海观音一手托着净瓶,一手拿着柳枝,以柳枝向净瓶中蘸水向人间遍洒甘露,以祛病消灾。受此影响,民间就把柳作为消灾的吉祥物,更是增加了佐证,也给柳频添几分神圣的色彩。

我国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门上插柳、头上戴柳的习俗。有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证:“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大唐时,又逐渐演变成寒食节、清明节插柳和戴柳圈的习俗。到了五代十国,此风日盛。此后至今,经久不衰。北宋诗人杨徽之诗:“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明清两代,插柳之风依然盛行,并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果不插柳,影响当年收成;插柳对眼睛有好处,等等。大清时,清明节满街叫卖出售杨柳之声不绝于市。

请看这几个民谚:“檐前插杨柳,农夫休望晴”——以插柳来占卜预测晴阴旱涝,预测庄稼收成。“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女人要想留住青春美丽年轻的容颜,就要头上戴柳叶环。“清明不插柳,来生变猪狗”——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如果不插柳,来生来世就会托顺成猪狗。“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传说黄巢起义之日为清明节,以插柳圈为标志。直至今日,插柳、戴柳之风仍然流行。

柳作为吉祥物也与“折柳赠别”的习俗有关。古人重情,胜过今人——从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高铁,只有车马这交通工具,“此地一为别”,很可能各走天涯,永生永世再难见到,所以“一生只爱一个人”。珍惜每一次“相见欢”!“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便特别珍贵。总是送了一程一程又一程。因此,柳便成了最美好的载体。

赠柳惜别之俗,用以表达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习俗最早来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传汉代时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凡送别之人多在此地折柳赠亲友。柳,与“留”谐音,以表示依依不舍的盛情挽留之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古人特别注重惜别“故人情”。而且,柳是春的标志,最早鹅黄吐绿,蕴含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友谊长存之意。

“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折柳送别,古代有许多诗词留存。汉代有首抒写离愁别恨的《折杨柳》曲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柳作为吉祥物,还与它的顽强生命力有关,与它的多种用途有关,与它飘悠的神态有关。据说柳牙泡菜可明目去眼疾,柳絮可敷伤止血。南朝名医陶弘景还有柳叶煎水可洗疮之说。《本草纲目》说柳根治黄疸等,农民还用柳叶治刀伤。柳木用途也很广泛,是做家具和建筑的好用材。

除了上面说的李白,柳树在历史上还受到众多名人的追捧。陶渊明算是最喜欢柳树的了,许多人只知道其“独爱菊”,不知其更爱柳,自号“五柳先生”。他的一篇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文曰:宅边有五株柳树,因以为号焉。他用柳树来托物言志——寄寓自己安贫乐道、不慕荣华、不求功名的高风亮节。他一生写了大量咏柳诗。其《拟古九首》中云:“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归园田居寺》诗云:“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此外唐朝柳宗元也爱柳种柳。唐宪宗元和九年,因新政失败,柳宗元再度贬到蛮夷之地柳州任刺史。到任后恰遇洪水泛滥威胁柳州城,他不顾疲劳亲自督战抗洪,保住柳州。此后他提出修堤与栽柳并举,因为柳树容易成活,生长也比较快,容易护堤。但是当时有人攻击他姓柳栽柳又在柳州,柳树平淡无奇,其人品不高,有哗众取宠之嫌。柳宗元不仅不改变堤上种柳主张,还热情讴歌柳树平凡而高尚的品格。柳宗元当时还写了一首《种柳戏题》来回应攻击:“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渐无惠话传。”后来果然如柳宗元所料,柳堤立了大功,而且成为柳江边一景,看笑话的无话可说。今天的人们漫步河堤,仍然会想到这位柳河东。

这里还得提一提“左公柳”。清同治七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大力提倡西北地区修路、植树。在不到5年时间里他率领湖湘子弟在潼关到兰州间修了一条宽阔的驿道,并在路旁栽上1行到4行的极易成活的柳树,据统计大约达26万多棵。一时间,城镇、乡村、兵营种柳蔚然成风。光绪元年,左宗棠又以钦差大臣身份率部收复失地。所到之处,皆修路并栽上柳树。使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伊犁一线全部贯通,并在驿道两旁均种上柳树,使少树的大西北彩绘出一条绿色的丝绸之路。这在当时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毕竟几千公里。西北人民为了纪念左宗棠,把柳树尊称为“左公柳”。清代陕甘总督杨昌浚还专门作了一首《左公柳》诗记之: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除了上面说的,杨柳还被人们赋予更为广泛的含义。“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一种说法。形容女人杨柳细腰,随风摇摆的姿态,诗圣杜甫形容柳树“恰似十五女儿腰”。柳树枝条细长柔软耐性好,适合柳编。尤其是杞柳,最适合编织。笔者的老家碾盘,是有着几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柳编之乡,那里盛产杞柳。杞柳是柳的一种,却有别于柳,属于灌木性质,其耐性弹性特别好。适合编制簸箕、针线匾、柳帽、笆斗等编制品。这就是柳作为生产力作为劳动工具的一种贡献了。以后有机会再专题讨论杞柳。(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稿、《人民日报》社客户端梁一修改、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pischool.com/xgcs/16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