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_清明节_清明祭祖 >> 风俗习惯 >> 清明节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和清明节可不是一回事。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
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
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
韦应物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